![]() |
|
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 |
第79节日期:2011-07-02 22:26:33
第十一章:金匮预盟之赵普再战江湖09 传位继统这样的大事情,居然会在家宴上就可以定下来。而且杜老太太趁热打铁,叫来赵普当面作誓书。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普辞以素不能为文!从史料记载可知:赵普多年前就与赵匡胤家联宗,经常出入赵匡胤家中,是很随便的事。大家如此熟悉,以杜老太太的精明,如何会不知道赵普素不能为文的事情?难道这一天她老人家也多撞了几杯黄汤不成?赵普写不了,于是又命陶谷为文。另外还有告天地宗庙之事,这样的事情当然会传的臣民耳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又怎么会在赵光义即位之初就传出‘烛影斧声’的谣言呢?即使祭告天地宗庙之事,赵普是在私下里进行的,而以陶谷的心性,也定然是会嚷到惟恐天下人不知的。而《宋史》陶谷传之中只字不提,更是令人不解了。而赵光义即位之初,就又把誓书交在了赵廷美的手中。后来赵廷美谋不轨,幽死之后,誓书就收入了皇宫之中。出现这样的情形,很是合乎逻辑,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只是王禹偁作为当代人记述当代事,怎么会不知道德昭先死于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德芳死于六年三月,而赵廷美在太平兴国七年三月才被罢去开封尹一职,雍熙元年赴贬所涪陵吃的榨菜。几个人的死亡次序也会颠而倒之?这谎言撒的也太过离谱,做的实在不够专业。——李焘此举,大有深意。 司马光的记载,就更令人无语了。 一个病的糊涂了的老太太居然关心的是儿子家业的传承问题,这样的思想境界实在是令人佩服的紧。从后世人多数人对《金匮之盟》信之不疑来分析,老太太的高瞻远瞩之举,甚得人心。也从侧面印证了慕雨前文所作的一个诊断——老太太对几个儿子未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而是偏爱赵光义。她直至临死时候,仍在惦记着自己的爱子,利用了赵匡胤的孝,更说出了‘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话来为自己的说辞寻找根据。希望赵匡胤在百年之后,把他自己出生入死、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二弟’。赵匡胤就算是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但是面对慈母的请求,只能违心的做为表态‘敢不如母教!’ 而对赵普罢相之后的事迹,司马光记载为:赵光义继位之后,因为卢多逊的排挤,被贬前往河阳出任节度一职。赵光义发现了密藏于宫中的誓书,急忙召赵普入京。赵普却担心此行‘壮士一去不复返’,甚至把遗书也写好了留与家人。等到了京师,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再度出任宰相一职。赵普离京赴任河阳乃是开宝六年之事,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相信司马光老先生在内心中对此事也应是知之甚明的。以司马光老先生行事风格分析,他断然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的。只是不如此处理,怕是难以自圆其说。把赵普与赵光义官家的作为具实做纪实文学写出,相信老先生不是如前辈司马迁那样被去了势,就会落的身首异处的。 只有违心的做些事情,他才可以继续创作他的千古不朽之著《资治通鉴》,况且《涑水记闻》一书,也并不是在他有生之年刊行于世的。他只是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创作,那么以上记载,也会有他的后人加入私货之嫌。其中有两个疑点很值得推敲:其一,誓书既然是密藏之物,赵光义又是如何在宫中找到的。难道他处理政务之余,就是每天翻检从前兄长朝的诏书文诰等物的吗?其二,赵普既然曾经亲手书写过这么一个誓书,何以不在赵光义即位之初就立刻告之新君?而是在拖了数年之后,才有这种戏剧性的结果。莫非赵普数年间得了暂时性的失忆不成? 慕雨认为,司马光尽可对他著中的乱臣贼子大加鞭挞,极尽嘲讽。然而做为一个史家,他首先要做的是维护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质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与否,显然会产生连带效应,真宗、仁宗、神宗几位皇帝的继位也就失去了合法性,这当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含糊其辞,故意露些纰漏与后人,让后来者在阅读的同时,进而产生疑问。这正是他做事一贯稳重的体现。————司马光老先生此举,大有深意! 日期:2011-07-03 12:23:26 第十一章:金匮预盟之赵普再战江湖10 而南宋李焘,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的时候,更是抱了‘宁失之繁,毋失之简’的原则。他修书的根据,除了当时官方的日历、国史、会要等外,还有私家著述、笔记、行状、墓誌等内容。如果说得自北宋年间的官修国史中许多都是经过赵光义精心处理过的内容,那么更多的野史、笔记类的史料真实与否更须大打折扣的。正是拜李焘之赐,后世人看到了许多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在让人们无所适从的时候恍然——这才是历史啊! 赵普在他炮制的金匮之盟中,有一个伏笔,做的相当高妙。不同的人去读,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赵匡胤传位于‘二弟’!在赵廷美的拥趸们看来,这个二弟,当然说的是赵光义与赵廷美了二人了。二弟、二弟,那当然是二人了;如果让赵光义的粉丝们理解的话,早就破口大骂赵廷美的拥趸们尽是‘二货’了。二弟、二弟,当然是指赵光义一人了。刘备如果唤二弟的话,莫非张飞也得急着答应一声不成? 不知是赵普出自有意,还是赵光久当时乐晕了头,没有能逐字逐句的阅读誓书。两个绝顶聪明的人凑一起,居然在如此重要的一个誓书中留下了破绽。事情最终仍得赵光义官家自己弥补,于是后来就有了赵廷美与他不是一母同胞的‘金口玉言’。 赵光义为了进一步试探赵普,于是向他问起了自己百年之后,传位于何人之事。赵普如何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于是直接回答他‘先帝已经错了,陛下怎么能一错再错呢?’赵光义一听,正合孤意。为了酬劳赵普,任他为司徒、兼侍中。卢多逊还没有省过神来,秦王赵廷美却主动表示‘赵普开国重臣,自己不敢居于赵普位上,乞班赵普之下。’赵光义当然乐得答应,如此一石数鸟的事情,不做是傻瓜。 一者,赵普从此重新变的位高权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赵普圣眷优渥。二者,顺势打击一下赵廷美于朝中的势力与声望。赵廷美在赵德昭死后,心中说不好还窃喜了许久,等到德芳死后,他立刻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不妙。就是傻瓜这时候也会明白接下来将会意味着什么,只是以赵廷美的力量,实在是不具备与赵光义PK一番的实力。朝臣中除了卢多逊,就是几个无足轻重的臣子围绕在他的身边。面对着如此强势的兄长,他除了惶恐不安之外,只有祈求冥冥中的父母,把这个可恶的兄长早点唤了去。这时候见赵普复相,情知此事对自己并无一丝好处,却只有等待命运对他的宣判。 人生的无奈,以此为甚! 赵廷美心中的郁闷是从赵光义即位之日就开始的。 与其说他是个扫帚星,不如说他是个倒霉蛋更合适。在他人生历程之中,先后因为两个兄长的原因两次更名。第一次他更名年纪还小,可能觉得忽然换个名称还有些好玩。何况二哥赵匡义也改成了赵光义,自己叫匡美、还是光美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哥哥还是那个哥哥,自己还是那个贪玩的少年郎。事情过了十六七年,赵光美不得不再一次的更名,这次做了皇帝的是他的二哥。 赵廷美虽然从小与大哥赵匡胤亲热的时候不多,当赵匡胤背井离乡去打拼属于自己的未来时候,赵廷美还没有出生。二哥赵光义比他大了九岁,自己却从小就感觉他难以接近。总感觉这个哥哥表面上看似一团和气,却自内而外的散发出一种拒人千里的孤傲。赵廷美从小的玩伴却是侄儿赵德昭,两个年龄相差只四岁的叔侄二人甚是相得。 赵光义即位之时,赵廷美已经是而立之人。他对自己的再次更名一事既感无奈,又在心底下愤愤不平。但是没有几天,赵廷美的不快随着新君封他为齐王而消失的不见影踪。心中甚至因为从前对这个二哥的有意疏远而感到自责不已,尤其是赵光义隐隐约约地向他透露出他也将会在百年之后兄终弟及让他即位的心思之时,他内心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本来只想做个太平王爷,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他,终于在吕端欲言又止的神情和苦口婆心的劝说中读懂了什么才是政治。从此他谨小慎微,不敢有丝毫大意。在最初德昭死的时候,他心中竟然涌起过片刻的轻松。等到德芳不明不白的死讯传至他耳中,他体味到了如芒在背的感觉。每当半夜三更的时候,他总是从惊悚中大汗淋漓的醒来。暗夜中的他,忽然似乎有了一又洞烛一切世间丑恶的眼睛。大哥的死、孟昶、李煜的死,两个侄儿的相继死亡,再联想到太祖一朝那些重臣们莫名其妙的意外死亡。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已经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的套牢,而且可以感觉到这根致命的绳索正在逐步的收紧、收紧…… |
第79节_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在线阅读_独孤慕雨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38 t:218-1698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83cf6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