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金港镇山北村的杨爱娣,6年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二字,赢得了村里人的尊敬。一个朴实的乡村妇人,毅然地挑起了照顾老人的重任,对瘫痪在床的婆婆不离不弃。她孝顺婆婆的事迹,已成了活教材。
近日,记者走进杨爱娣的家中,采访这位乡亲们口中的孝儿媳。面对称赞,46岁的杨爱娣淡淡地说:“老人年轻时受了不少苦,晚年该享享福了,我只是在尽儿媳应尽的责任。”
婆婆瘫痪,好儿媳撑起这个家
穿过勉强能让一辆轿车行进的水泥路,一幢2层高的小楼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杨爱娣的家。记者的到来,让正在为74岁的婆婆胡书梅擦身子的杨爱娣显得有些局促。一盆清水、一块白净的帕子,杨爱娣麻利地为婆婆翻身,熟练地撩起衣服擦拭婆婆的身体。老人见家中有生人来访,不时地插话说:“我拖累了媳妇,她是个好心人。”
“别看婆婆现在体弱多病,她瘫痪前的身体很硬朗。”我们的谈话很自然地从老人胡书梅开始。杨爱娣说,婆婆以前是名环卫工人,每天早早起床扫马路,一天也不落下。那时的胡书梅,身体健硕,脸色红润,村里的老人都羡慕她有一副好身子骨。
“当年我楼上楼下来回跑,那可是大气也不喘一声。”回忆过往,躺在床上的胡书梅虽早已释怀,但看得出,她的眼神里仍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情。
就是这么一个健康开朗的老人,在2006年10月的一天,竟与“脑溢血”这个噩梦般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那天凌晨4点,胡书梅起床小解,当她解完起身时,身体却犹如千斤重,坐起不得,再三挣扎的她“扑通”一声倒地,随即昏死过去。
老伴王永才惊醒了,他立刻叫醒小儿子王立兴和儿媳杨爱娣,一起将神志不清的胡书梅送到了金港人民医院。
“脑溢血,老人活不过3天!脑引流或许可以救一命,但手术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三!”医生的一席话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打得支离破碎,看着病床上动弹不得的胡书梅,全家人心如刀割。
“只要有一点希望,我们就不放弃!”家人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胡书梅,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手术成功挽救了胡书梅的生命,但她不得不面对余生瘫痪在床的事实。
刚开始,胡书梅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觉得自己是个包袱,整日愁容满面,唉声叹气,还时常发牢骚。那时候,老人的3个儿子都忙于工作,平时根本抽不出时间照料母亲;老伴又年事已高,甚至还需要被人照顾……谁来照料瘫痪在床的胡书梅?这成了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
“妈,没事,不用担心,我照顾你。”这个时候,小儿媳杨爱娣站了出来。一句简简单单的承诺,让这位好儿媳6年如一日地担负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用爱支撑起了这个家。
悉心照料,6年里没有一句埋怨话
不断地为婆婆翻身、擦洗、按摩,定时更换衣服被单,每天和婆婆聊天,一口口地喂饭……近6年的时间里,杨爱娣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切,没有任何一句怨言。
“婆婆爱干净,不喜欢身上有异味。”为了让婆婆睡得舒服,杨爱娣要随时更换婆婆尿湿的垫子,还要给她翻身擦洗,防止生褥疮;为了让婆婆穿得干爽,杨爱娣省吃俭用,为她买了几套棉衣和被褥,经常拆洗替换……
杨爱娣的每一天几乎忙不更迭:将婆婆抱起来靠在床头,一口一口地喂食,手臂因此常常被勒得发青;婆婆便秘,需要杨爱娣亲手为她涂抹一些专治便秘的油,弄脏手是常有的事;知道久卧病床的日子让婆婆倍感寂寞,杨爱娣就经常讲些听来的村子里的趣闻轶事,给老人家解解闷;半夜,她至少要给老人更换三次尿不湿,一宿折腾下来,她也睡不了多长时间……
而对于饮食,杨爱娣更是认真。“虽然婆婆牙不好,但胃口还不错,一顿饭还能吃几块肉。” 为了给瘫痪的婆婆增加营养,家中的鸡蛋、豆浆都是给婆婆准备的;婆婆的牙不好,杨爱娣就尽量想办法,把面条煮得很软,再浇上蛋花;吃茄子时一定要削皮,否则婆婆嚼得不舒服……这些,都是杨爱娣日常照顾婆婆时严格遵守的,也是她用心尽孝的点滴。
看着瘦弱的儿媳这么个折腾法,好强的胡书梅心里过意不去,她不断尝试自己起床,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一次,胡书梅用手硬撑起上半身,将屁股慢慢移至放在床边的马桶,但颤巍巍的双手还是经不起上半身的重量,她从床沿摔在了地上,右小腿骨折。
看到这一幕,杨爱娣吓了一跳,但又心疼不已,“我就是你的左右手,你的下半生,我来照顾。”杨爱娣坚定地说。
许是受了打击,许是操了太多的心,公公王永才的身体也每况愈下,逐渐神志不清。“渐渐地,公公大小便失禁,墙上、被子上,到处都是屎。后来才知道是得了老年痴呆症。”杨爱娣不仅要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还要照料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2010年,王永才去世,给这个家庭格外增添了一抹难言的悲伤。
老伴的离去让胡书梅苦不堪言,终日以泪洗面。儿媳杨爱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耐心开导婆婆,跟老人家聊天。这期间,杨爱娣由于长时间地照顾婆婆,累倒过好几次,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她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另外两个儿子心疼老母亲,总是带着媳妇抽空来看望她。带上点营养品,或是帮着洗洗衣服、打扫下屋内的卫生,聊聊家常。天好时,他们就推着轮椅带母亲到处转。“年轻时,母亲结识了不少朋友,现在虽然瘫痪了,但还能和别人交流,我们就推她找一些老朋友聊天,在外面她总是很开心。”
苦点没啥,走进这个家就是这家人
即便是靠坐在床上,对胡书梅来说已是十分困难的事。但她也有别的老人羡慕的幸福——并不是每个瘫痪的老人都能干干净净地过日子;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能遇到孝顺的媳妇。有时她看着媳妇忙碌的身影,会安静地笑,却也心怀愧疚。
“我对不起爱娣,是我拖累了她。”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媳整天奔波照顾自己,胡书梅伤感地说。
和别人提及儿媳时,胡书梅总是说:“这闺女是个好人哪……”感情到了深处,其实已经不需要花哨的言语。胡书梅觉得,一直陪在她身边,一直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儿媳是她最贴心的女儿。
有人问:“爱娣,你厌倦过、后悔过吗?”质朴而善良的杨爱娣笑了:“她的儿子是我的丈夫,她就是我另一个娘,媳妇和女儿只是换了一个称谓。作为儿媳,尽尽孝道不是应该的么?走进这个家就是这家人。”杨爱娣说,苦点累点无所谓,只要家人和睦就好,只要自己能做的,都尽量做好。
杨爱娣的孝心感动了村子里所有的人。在山北村说起杨爱娣,大人小孩都非常佩服。丈夫王立兴逢人必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今生算积德了,娶了这样一个好媳妇。”“不容易,多年如一日照顾婆婆,人家从没抱怨过。”而这是杨爱娣邻居的实在话。
婆媳俩相处时间长了,感情也愈加深厚。一次,胡书梅的大儿子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去住段时间,可杨爱娣怎么也舍不得婆婆,婆婆也不愿离开,准确地说是离不开杨爱娣。“我妈要是到那里去了,我也会觉得不习惯,心里空落落的。”杨爱娣说。
采访结束,当记者询问杨爱娣最大的心愿时,她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婆婆说:“尽力照顾好老人,伴她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样我才不后悔。”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便势如水火,古有刘兰芝被婆婆相逼只能含泪离家,今也有因婆媳关系而被闹僵的家庭。然而,杨爱娣却用她6年不离不弃的坚持,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婆媳关系,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杨爱娣悉心照料婆婆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才有了这篇记者采访的报道。采访时,杨爱娣再三强调她做的事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可这做人的基本准则,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望尘莫及,这个社会还需要弘扬这种美德。
人心都是肉长的,更何况是亲情。对于杨爱娣,胡书梅有时会称呼她“好心人”。“好心人,来讲讲话。”“好心人,咱们出去转转。”这个称谓可能是胡书梅对杨爱娣这个儿媳心存感激的最朴实的表达吧。
看着如今胡书梅笑逐颜开,记者内心也满心欢喜,祝愿她身体日益康复,也祝愿“好儿媳”杨爱娣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婆婆瘫痪,孝顺儿媳,百善孝为先link href=favicon.ico rel=shortcut
6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