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凤凰网)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文俊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怀念亡妻的故事,这是关于一段六十年的爱情。四年手绘画册完成,内容曲折。经央视,南方人物周刊等多家媒体报道后,这个故事已成一段传奇。
“同生死,共患难,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载隔幽冥,绝音问,愁肠寸断,相思始觉海非深。”这是九旬老人饶平如在妻子毛美棠去世后写下的句子。近日,这位老人手绘18本画册怀念亡妻的故事,在微博上被数万网友转发。老人对妻子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网友。
今年4月,这套《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此书记录了一个家庭近60年的起落,见证了一对夫妻近60年的爱情,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手绘18本画册怀念亡妻
这套画册是一个故事,关于一段六十年的爱情,其中曲折内容,真真人生如戏。
他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后来考入黄埔军校,抗日救国。她是大家闺秀,自小知书达理,能歌善舞。
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夫唱妇随,恩爱甜蜜,他们的结合可谓是羡煞旁人。颠沛流离,两地分离,老病相催,阴阳永隔,他们的故事当真是感人肺腑。
2008年3月,她永远地离开了,5个月后就是他们的钻石婚纪念日。此后一年,他都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后来他决定把他们一生的故事画出来,书信、相片、漫画、诗词,整整一十八本,取名《我俩的故事》。在被央视进行报道后,老人竟成了一段传奇。
画册之中,每一抹颜色,每一笔书写,都是他和她的对话。
当年的小伙子,叫饶平如,当年的小姑娘叫毛美棠。
央视记者柴静在采访中问饶平如:“中间二十年,一直在两地,没有怕过感情上出问题吗?”老人回答:“想都没想过。那首歌里唱的,白石为凭,日月为证,我心照相许,今后天涯愿长相依,爱心永不移,这个诗说得很好,天涯,这个爱心是永远不能够移的。”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
小轩窗正梳妆
在《我俩的故事》插图中,其中一幅画的是一个女孩子在支起的竹窗内对着镜子涂口红,那娇羞的样子,柔美的姿态,令人顿生爱慕。这是饶平如见到美棠第一面的场景,当年怦然心动的感觉跃然纸上。“我走到院子的第三进时,看到了她,她大概知道我要来了,涂口红打扮一下。”
如果美棠当时也向窗外望去,会看到一位英姿飒爽的年轻军官。饶平如祖籍江西南城,出身名门,祖父饶芝祥出身翰林,是清末的文学家。
1940年,18岁的饶平如弃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一心要投入抗日战争的热潮中。毕业之后,饶平如加入了国民党100军某炮兵营当观测员。1946年,战争结束,父亲从江西老家来信,让饶平如赶紧请假回家结婚。姑娘叫毛美棠,小他三岁。
父亲带着他去岳父家相亲,于是有了“小轩窗正梳妆”的那一幕,饶平如说,他回忆这一生,有美好的、惊险的、痛苦的、悲壮的,但这个画面最是难忘。
最后一滴泪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1951年,饶平如来到上海,在江宁路上的大德医院做会计,收入丰厚,美棠在家做全职太太。
没想到,1958年,生活全变了。因为是国民党军人,饶平如被送到安徽六安某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此后陆续在安徽某齿轮厂做工,跟妻子两地分居长达22年。这22年间,他们写了上千封信。
1979年,饶平如平反后回到上海,这对有情人终于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不幸的是,1992年,美棠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和肾病。饶平如坐在地上,号啕大哭。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
2008年3月19日下午3点,家人打来电话,告诉饶平如她“快不行了”。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医生和护士围着一圈,饶平如在人群后面,离她十几步。她躺在病床上,在人缝里找到了饶平如,眼角流出了一滴眼泪,挂在眼角上。饶平如挤到病床前,握住她的手,帮她擦了眼泪。不到一分钟,她的手变得冰凉,监测仪上显示出一条直线。
饶平如知道,这是永别。这一场景成为画册中的《最后一滴眼泪》,饶平如在画册上写下:“难再是青春……”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 四年,手绘,老伴,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