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我到的时候,杨静已经坐在咖啡厅里了。杨静的打扮和举止很文雅也很有气质,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彰显着她的良好修养——
内容提示
杨静的婆婆因拆迁住到了杨静家。婆婆不仅不要儿媳的钱,还包揽了不少家务,杨静感觉轻松了许多。婆婆可以说非常完美,但就是闲不下来。什么事情都要管,这让杨静一时无法适应,曾一度成为她精神上的折磨。
婆婆来了家里变了样
去年年初,婆婆家的房子要拆迁,搬进了我们家。一开始我很不习惯,原来安静温馨的环境变得嘈杂了,老人的东西非常多,什么都不舍得扔,包括很多年没穿过的衣服,虽然我们的房子不小,可以腾出一间屋子,储藏婆婆的宝贝们,但原来整洁光亮的家一下子堆得满满当当,让我心里有些烦躁。
但婆婆也帮我不少忙,她不仅主动提出帮我们缴水电煤气费,还经常给孩子买衣服和零食。我回到家每天都有热饭热菜吃,吃过了饭婆婆就让我接着去忙,自己抢着刷碗。感激之余,我想还是慢慢接受老人吧。但没多久我就发现了婆婆闲不下来,在家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要管,闲下来就折腾,把家弄得我都快要不认识了。
婆婆白天自己在家时,总会忙着拾掇打扫。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的被子不对劲,打开被罩才发现,里面铺的是孩子的被胆。问了婆婆,她说前两天把几床被罩都洗了,然后就套混了。我让婆婆做完饭,看会电视多歇歇,不要做什么,可婆婆也听不出我的话外音,总说:“我不累。”
婆婆不仅爱管家里的家务,她连人都想管。周末我们睡晚了,婆婆会一遍遍催:“快点睡吧,不然身体不好。”第二天早上难得睡个懒觉,她又在门外敲房门:“起来了吃早饭了,不吃身体不好的。” 不仅如此,她对我儿子管得也多。孩子上高中了,我们早已习惯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可婆婆来了,总是操心着孩子去了哪,吃的多或者少,穿的冷不冷。孩子礼貌地答应着奶奶,可我看出来他是有点不耐烦的。
(图文无关)
我是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家庭长大的,自理能力特别强,从上小学就开始自己洗衣服,上初中时远离父母,自己打理一切,从来父母都不干预我的事,所以婆婆来了,她的闲不住就成了我精神上的折磨。有时候我会委婉地说说婆婆,婆婆可能两三天记着不去管东管西,可是几天后又一如既往了。
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外出旅游,婆婆因为晕车,坚决不愿去,我问婆婆:“这里不像在您家那边,还有老邻居在,环境也熟悉。我们走了,您连市场都找不到,邻居也不熟,怎么办?”可是婆婆说:“你们不用操心,只管玩你们的,我自己会熟悉的。”
“闲事”管到小区里
旅游10天回来,我发觉婆婆变了,不在家里折腾了,总喜欢出去,说认识了很多邻居。那个周末,婆婆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买菜时发现婆婆正在小区的广场上晒太阳。几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草坪上追逐打闹,婆婆对着他们喊着:“孩子们,别在草坪打闹,要爱护环境。”几个孩子不情不愿地离开了草坪。
我赶忙过去问婆婆在干什么,婆婆说我们出去旅游后,她经常来广场玩,和大家熟悉了,帮着维护秩序。婆婆是从管理岗位退下来的,在她们自己的小区经常参加居委会的活动,现在她又把她的管理扩展到我们小区来了。想着婆婆在我们家也就住个一年半载,我让婆婆别管这么多,别引起别人的意见,但又不好直说。过了一个星期,楼上的张阿姨跟我说,“你婆婆真热情,大家都叫她‘环境巡查员’。”
(图文无关)
我一打听,原来婆婆每天在广场的小公园制止破坏环境的人,还义务捡拾公园内的垃圾。我去问婆婆,她说是的,小区的公园多好啊,可供人们散步、休息,亲近大自然。遇到有损环境的举动,她就看不过去,她阻止过年轻人折树枝,制止过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碰到垃圾就随手捡起来,还阻止那些抓着树枝锻炼的老人。我疑惑地看着婆婆说,“人家不烦吗?”婆婆说,刚开始制止时挨过骂,但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她。
我觉得婆婆管得多,但过了段时间,婆婆便天天拿着个小凳子,和楼下的大妈们坐到一起聊起天。碰到来人,都跟人家打招呼,不管认不认识都乐意给人家帮忙。我们住的是老小区,管理较乱,几个垃圾箱都老化了,很难看。去年有段时间,看到婆婆弄了很多花种,问她干什么,她说要种花,也没见她种哪儿。到了今年春天,我们楼前垃圾箱的顶盖上开满了太阳花,原来婆婆把花种到了这里,原本破旧脏乱的垃圾箱,现在竟成了一道风景。
大年三十婆婆的客人
婆婆越来越不太管家里的事了,她每天做完饭就往外跑,我们看她过得高兴,也由着她去了,家里又能按着我的意愿布置和收拾了,何乐而不为呢。
没想到,去年春节时,婆婆竟带了个小伙子来我们家吃年夜饭。这个小伙子叫小徐,是在邻居李奶奶家时认识的。两个月前,婆婆到李奶奶家去串门,碰到了租住在李奶奶家的小徐,婆婆和小徐拉起家常,看到他面带愁容,便问起缘故,小徐说自己是湖南人,从老家到徐州已几十天了,因为学历不高,又没什么工作经历,一直没找到工作,眼看着从老家带来的钱就快用完,不知怎么办。
(图文无关)
婆婆是热心人,见不得别人烦,也跟着小徐犯起愁。想着自己在徐州总比小徐熟,消息也比小徐灵通,婆婆一边安慰他,一边表示会替他留心有没有好的机会。
于是,婆婆打电话找老朋友和熟人四处打听,有没有对学历要求不高的工作。一个多星期后,婆婆还真帮小徐找到了一份在啤酒厂贴标签的工作。小徐对婆婆感激不已,说自己碰到了热心人。年二十九那天,小徐拎着年货来感谢婆婆,婆婆想着他孤身一人,非要请他在我们家吃年夜饭。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都猜小徐不会来,但没想到,下午5点多,小徐真的来了,带着酒和菜,说既然奶奶让他来,他一定好好陪奶奶和阿姨叔叔过年。
那以后,也许婆婆找到了成就感,更加热心帮助别人了。小区里有一对卖水果的夫妇,日子过得平平稳稳。儿子到了该读书的年纪,两口子犯了愁,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可跑了很多趟,总吃闭门羹。因为是外地户口,很多学校不收,眼看到了8月30日也没有落实到学校。小两口急得不行,可又不知道怎么办好。一次交谈中,小孩妈妈和婆婆说起了这事。婆婆一听着了急,说孩子读书不能耽误,竟然带着小孩的妈妈,找到了她原来徒弟的孩子——一所小学的老师,帮着小孩子去了这所小学,小孩子终于在9月1日坐进了课堂,婆婆也长出了一口气。
我跟婆婆扬了名
邻里纠纷、房屋改建、网吧监督、市容管理,婆婆都恨不得插一手。一来二去的,居委会知道了婆婆,就请她帮忙。婆婆成了社区的志愿者,每天吃完早饭、买完菜,就到社区居委会报到。如果没有什么事,婆婆就在小区内转悠,治安、卫生等问题,只要她看到,便会马上进行相应处理。看到小区哪有卫生死角,她马上汇报给居委会;若是下雨了,她还会吆喝着邻居们出来收衣服。
(图文无关)
婆婆没来我们家之前,我们担心她住不惯;搬到我们家后,婆婆确实每天闷得慌,把家里的东西来了个大挪移,害得我不是摸不着这,就是找不到那。没想到,婆婆最后竟把她爱管闲事的脾气发扬到社区去了。老公有时候说婆婆,都快70的人了,整天帮这帮那,也不怕烦。婆婆总是乐呵呵地答:“这辈子,就这脾气,改不了啦!我天天在小区里忙,在你们家住着也不那么闷了。”最近婆婆又在忙着另外一件事,给居委会出主意,想要给退休的老人们安置一个活动中心,让小区的老人们一起交流、活动。
现在,婆婆成了个大忙人,也成了个不大不小的名人。我走在小区里,都会有人跟我打招呼,说:“你是沈婆婆的儿媳吧。”我们住在这个小区10年了,和邻居都很陌生,没想到最后我会跟着婆婆扬了名。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专家点评
“管闲事”,帮助老人老有所用
角色转变是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主要原因之一。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或家庭角色的改变,很多老年人在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在生活上有了保障之后,他们需要找到并确立新的生活重心。
除此以外,老年人还需要被尊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杨静对婆婆的闲不住,给予了宽容和包涵,而婆婆也在社区的活动中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有效避免了婆媳之间的纠纷。
在物质条件不再匮乏的生活中,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心理和精神的支持,需要家人帮助他们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孝敬老人并不局限于照顾好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物质享受,还需要照顾到老人的心理,激发和重视老年人生活活力的感觉,并支持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充分发挥余热。只要不劳累身心,让老人适当地管管“闲事”,这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动力,延缓身心衰老。
(图文无关)
点评人 十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对老人的积极和热情要鼓励并参与
在杨静对婆婆态度上,最初我们看到的是从接纳到接受的勉为其难,而现在,我们则看到了由无可奈何到“引以为傲”的悄然转变。当几十年的工作激情已成为一种习惯,婆婆的“没事找事”实际上不但是工作惯性使然,更是对寂寞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排解。
当婆媳之间不同的生活习惯及处事方式产生碰撞,杨静对待婆婆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错的借鉴。对于这类老人,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点更好地扮好晚辈的角色:1、对老人的辛苦付出心存感激。习惯虽有不同,但是必须理解老人一切为孩子好的初衷;2、正确理解老人“强加”给小家庭的改变。即使有所想法也必须顾及老人的感受委婉提出;3、对老人的热心和爱心给予积极的肯定。因为老人的举动不但是自己良好修养的体现,更是对社会风气和市民行为的积极引导。老人得到鼓励后的积极心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绝不亚于一场政治说教。而老人生活在一种积极、乐观、受尊重、受鼓励的氛围当中,自然精神充实身体健康,也解决了晚辈们的后顾之忧。
所以,接受老人的积极和热情,鼓励老人的积极和热情,最好参与老人的积极和热情,应该是既有利于大家,又有利于小家,更促进婆媳关系的一种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