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近年来一直被不良药厂和诊所用来大肆宣传的阳痿,实际是一些壮阳药品和保健品的厂家以及不规范的小诊所的人为夸大数据,或者引用的是国外资料。
如2000年第一届“男性健康日”所宣传的有超过52%的40岁以上男性受到阳痿困扰数据来自美国,而全球1亿男人阳痿则根据美国的发病率换算推测而来。事实上,中国人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阳痿发病率”。
原来,“男人都不行”纯属商业误导。这个真相到今天才被揭露出来,尽管也不算太晚,但一想到那些躲在后面偷笑的商业化嘴脸,就让人不由得问一句:到底是谁让“男人都不行”的?换言之,谁为我们的健康负责?
“男人都不行”观念大行其道,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商家的阴谋。然而,我却不愿仅仅斥责商家。因为当商业的操作失去了规范与前提,对道德的寄望只能成为弄险。在事关男性生殖健康的宣传中,这个规范与前提,就是能够反映中国人自己真实情况的“阳痿发病率”,即与商家高调的“误导”相比,公共部门如何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真实的“阳痿发病率”就是公共健康信息的内容之一,而这种信息的缺失,表明在包括男性生殖健康在内的公共健康领域,我们还没能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采集或披露机制。因此,当那种基于对公众负责的,科学、权威的公共信息还弥足珍贵之时,在客观上,就为那些不负责的信息预留了生长空间。如此,不明真相的公众就会被误导。这是去年SARS留给我们的宝贵教训之一。
还不止这样。尽管我国的广告管理法规对虚假信息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如果没有真实信息资料为标准,“虚假”从何说起?如此一来,治理也就无能为力了。从这个角度说,公共健康信息的缺席,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信息的传播。
“男性健康日”旨在提请男性公民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健康,但要想真正达到关爱男性之目的,公共部门就不应只在这天做些应景工作。采集并公开一份科学、权威的公共健康信息,就不可或缺。中国男人到底“行不行”,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行,要让科学的数据说话,不行,也要让科学的数据说话。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