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采访:本报记者严艺超
采访对象:郑晓花、陈杰
采访时间:7月5日
采访地点:他们的家
采访印象:从这对夫妻身上,记者看到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5年以来的每一个清晨,早起的郑晓花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两把牙刷上挤上牙膏。一把是自己的,另一把则是她的丈夫陈杰的。
陈杰也习惯早起,但天亮与否对他意义不大,因为他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
1998年,陈杰患了“毕夏氏综合症”,视力急剧下降,并于2002年农历正月初八失明。
恋爱3年憧憬幸福生活
1995年夏天的一个凉夜,十几个年轻人在秋长中心小学举行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同学聚会。但对陈杰和郑晓花而言,他们的命运在那里相连,陈杰的一位初中朋友充当了 “月老”的角色。凑巧的是,这两个刚20出头的年轻人都是博罗人。他们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为挚友,从此联系不断。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图文无关
漂亮而有德的女人是一缸醉人的酒。美丽、贤惠的郑晓花很快就把陈杰“醉”倒,而她也被陈杰的正义感和体贴所吸引。他们恋爱了。3年后,他们挽手走进了婚姻的圣殿。陈杰在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任职,郑晓花则在秋长中心小学任教。郎才女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幸福美满的生活正等着他们去享受。1998年3月,郑晓花怀孕了。夫妇俩开始规划怎么把孩子培育成才的蓝图。
突然,一场没有尽头的噩梦降临在陈杰的头上,那时郑晓花已怀胎6月。“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只能这样来解释这场噩梦。
这场噩梦是从陈杰的视力急剧下降开始的。
丈夫突患恶疾面临失明
在1998年9月至2002年2月19日这长达3年半的时间里,陈杰每天要做的事除了吃饭、睡觉外,还要睁大眼睛去盯那张标准对数视力表。但对他而言,表上硕大的“E”字从来就没有清晰过。模糊,是他每天切身的感受。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图文无关
秋长一家诊所的医生给他检查后说:“这是眼底病 (医学上关于眼内构造的病的统称)。快去大医院打吊针吧。”而淡水某医院的医生会诊后不敢确诊,只是说:“快去广州的医院治疗!”
那时陈杰还是很乐观,他天真地以为大不了花上一笔钱,就能击退病魔。于是他把腆着大肚子的郑晓花留在家中,带上厚厚的眼镜,只身去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为了能亲眼看着自己的骨肉降生,他必须走。满怀希望的陈杰到广州接受治疗后,从最初诊断为 “后葡萄膜炎”到“原田氏病”,再到 “视网膜静脉炎”,到最后确诊的“毕夏氏综合症”,他的病情一直在反复,而视力只降不升。
一位教授告诉他,“毕夏氏综合症”是一种失明率高达99%以上的恶疾,只能用药物控制,不能根治。自那时起,陈杰不再乐观了,取而代之的是绝望。失明,这对刚刚尝到幸福甜头的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
为了治病,陈杰花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医疗费用至少在12万元以上,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亲朋好友和单位的热心援助。但给他最大鼓励和帮助的无疑是郑晓花。“如果没有她,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有勇气活下去。”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图文无关
妻子为省钱拒绝剖腹产
说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郑晓花至今仍心有余悸。陈杰发病时她已经怀孕6个月,由于她身材比较矮小,骨盆也偏狭,医生建议她剖腹产。但为了省下钱给丈夫治病,她断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也不顾丈夫的反对,选择了一家收费最便宜的镇属医院生下了儿子。孩子出生后她才知道,如果婴儿的头再大一点点,她就有难产的危险!为了照顾丈夫、方便丈夫休养,儿子才两个月大就被郑晓花送到亲戚家。接下来,她便陪着丈夫像打游击一样四处寻医。丈夫除了每个星期固定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一次治疗外,还要到广州中医院进行中药调理。平时在家时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门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朋友说得出名字的,郑晓花都陪丈夫去碰碰运气。一年下来,夫妻俩欠下了一大笔债,日子也艰难了起来。上天并没有因为夫妻俩的努力而给予更多的怜惜。陈杰因为服用激素稳定病情的缘故而成了“娃娃脸”,视力并没有好转,反而还在不断地下降,直到左眼视力剩下0.1,右眼视力剩下0.2。
陈杰绝望了,整天躺在床上不吭声,也不肯再接受治疗。情绪低落的时候,还会对郑晓花说:“我们离婚吧。”看到郑晓花憔悴的样子,她的好朋友也劝她放弃对丈夫的治疗,有的甚至劝她另找好的归宿。但坚强的她却说:“他如果真瞎了,我就做他的眼睛!”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图文无关
妻子鼓励丈夫走出阴影
2002年农历正月初八,是夫妻俩终身难忘的日子。那一天,缤纷多彩的世界彻底消失在陈杰那早已无神的眼眸中。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陈杰仍难免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拍桌子、踢凳子。郑晓花很明白丈夫心情,她从没有表露出半点悲伤和难过。她说过的一句话让闻者不禁为之动容:“我的天空是灰色的,而他的天空是黑色的。要照亮他黑色的天空,首先要点亮我自己灰色的天空。”
为使丈夫在自己上班后不受到任何伤害,郑晓花把家里一切玻璃制品和利器藏了起来。家里的电话、收音机、桌凳、卫生纸等大小物品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下班后,她通常是一边做家务一边跟丈夫聊天,告诉他学校及社会上一些有趣事情。在丈夫情绪比较缓和的时候,郑晓花就会建议他到外面走一走。每当这时,陈杰总是不吭声,他还是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但郑晓花并不气馁,继续耐心地鼓励他。
一年后,陈杰终于走出了家门。当阳光照在陈杰的脸上时,温暖留在了郑晓花心里。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图文无关
脑病变丈夫手脚几近瘫痪
2006年4月,好不容易从失明的绝望中脱身出来的陈杰,再次因“毕夏氏综合症”引起的脑病变而坠入了绝望的深渊。由于大脑神经被压迫,陈杰的手脚几近瘫痪,连杯子都无法拿起来。陈杰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郑晓花相信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能击退病魔。为了治病,他们再次四处举债,前往广州看病。所幸的是,压迫陈杰大脑神经的并不是恶性肿瘤,而是可以通过抗癌药物消除的水肿块。虽然大难不死,但是经济还没来得及复苏的他们,就要面对每个月2000多元的药费。
郑晓花一生中最感动的时刻,或许就出现在去年校友聚会的那个晚上。她的校友以生日聚会为借口,偷偷搞了募捐活动。当一大沓人民币交到郑晓花手里时,她哭了。因为这并不是校友们第一次为他们捐钱了。与此同时,秋长街道办事处和秋长中心小学的热心人士也募捐了一笔笔善款,一次次鼓励着陈杰和郑晓花坚强活下去。
一年的药物治疗后,陈杰已经基本恢复了行动能力。只要心情好,夫妻俩就会陪着8岁的儿子小亮,来到秋长文化广场吹吹风晒晒太阳。
明天会更好,这是他们的生活信念。
[请本文作者与本网联系 以便奉寄稿酬][责任编辑:张婷] 丈夫失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