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言情小说 | 都市小说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军事] | 网游小说 | 名著杂志 | 小说排行榜 | 完本小说
  关键字: 热门搜索: 牧神记 吞噬星空 盖世神医 修罗武神 唐家三少 辰东 天蚕土豆 我吃西红柿 万相之王 剑来 叶公子
 网站首页 > 历史军事 > 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

第137节

日期:2011-08-24 12:59:37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赵光义已经是五十六岁的老人。这时候,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的消息传至京师,赵光义急着派人前去蜀地灭火。哪知道王继恩却拥兵自重,军纪败坏,不再进剿农民军余党,不思报效国家。赵光义生恐再酿成王全斌灭后蜀时的祸事,心中忧心不已。
        自赵普淡出政坛之后,赵昌言重新起复,这时候主动请缨。赵光义立即任命他为川峡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王继恩之下,尽听节制。率军入川平叛。等到赵昌言出师旬余,朝臣有人上表说赵昌言无子,而且鼻折山根,乃是面有反相之人,如果入川,怕会有不测之事发生。这种话,从前也有蜀地峨眉山僧人曾经说过,赵光义一听,急忙派人追及,命赵昌言原地待命。等到蜀地乱平之后,改任他户部侍郎、罢去参知政事一职,知凤翔府。
      
        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对此事有两个迥异的记载,分录于下,以飨读者。
        其一,李顺作乱于蜀,诏以参知政事赵昌言监护诸将讨之。至凤州,是时寇准知州事,密上言:‘赵昌言素有重名,双无子息,不可征蜀,授以利柄。’太宗得疏大惊,曰:“朝廷皆无忠臣,言莫及此。赖有寇准忧国家耳。”乃诏昌言行所至即止,专以军事付王昭宜,罢知政事,以工部侍郎知凤翔府,召寇准参知政事。昌言自凤翔历秦、陕、永兴三州,入为御史中丞。…..
        其二,李顺反,太宗命参知政事赵昌言为元帅。昌言为人辩智,于上前指画破贼之策,上悦之,恩遇甚厚。既行,时有峨眉山僧茂贞以术得幸,谓上曰:“昌言折頞(AN,鼻茎),貌有反相,不宜委以蜀事。”上悔之,遽遣使者追止其行,以兵付诸将,留少兵,令昌言驻凤州为后援。事平,罢参知政事,知凤翔府。
        赵光义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登基到现在,已近二十年的时光。高梁河一役所负箭疮仍时不时的在折磨着他,赵光义的身体健康也是每况愈下。立储之事也成了朝野关注的头等大事。崇仪副使王得一‘以方计进’,王得一亦为道流人物,以方计进,只是史家为尊者讳之举,应该是入宫为赵光义诊箭疮方授崇仪副使一职。赵官家数次召见,锡赍甚厚。不到半年时间,王得一上表主动辞官,并且请求允许以自己住处改为宫观。赵光义当然希望他留在身边方便随时疗伤,于是允从,并且赐观名曰寿宁。王得一恃宠,居然‘潜述人望,请立襄王为皇太子’。
      
        治史严谨如司马光者,对于史料的收集也多有相互牴牾者。宋史之杂芜据此可见一斑。另据史料分析可知,寇准当时是在知青州的任上,不在凤州,而且依寇准心性断不会出此妄言。事情究竟如何,已不可考,但是结局却是寇准接任了参知政事一职,与吕端一道儿侪身朝堂决策层。
        与吕端年迈方得重用不同,寇准出任参知政事一职时候,还只有三十多岁年纪。在朝中属于少壮派!二人步入仕途也不同,吕端乃是荫补入仕,而寇准是通过科举步入职场的。十九岁的青葱岁月,寇准登进士第。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汴梁花’!相信如果寇准及第年龄如果再小点,就会被赵光义官家以‘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而请他走人的。
        寇准少年得志,为报君王知遇拣拔之恩,辛劳国事,在任上恪尽职守,很快就做到了枢密直学士、尚书虞部郎中的高位。年轻勇于任事的寇准,也希望成就番事业。一次与赵光义在殿上议事,因为言语不合,官家大怒,起身离座、打算拂袖而去。哪知道寇准竟然抢身上前,一把扯住了赵光义衣角,硬生生又把他拉了回来。等到把事情剖析清楚,有了结果才主动告罪。赵光义并没有因为寇准的君前失仪莽撞而怪罪他,反而更加器重这个年轻人。称赞寇准是‘朕之魏征’,言外之意,自比虚心纳谏的唐太宗了。幸亏寇准识相,没有在这个比喻上再与官家纠缠不清!
      
      日期:2011-08-25 11:00:17
      
        淳化二年春,京畿地方大旱。在封建历史时期,每当有极端气候发生,身在最高层的统治者就会高度紧张。因为彼时人们囿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会认为这些极端气候是天象示警,政事出现了大问题的表现。汉儒董仲舒把极端天象的出现归纳为‘天人相应’,而且认为‘人君的行为过于僭越就会招致大旱;过于狂妄就会招致水灾。’。现在久旱不雨,赵光义如何能安然?官家心中同样对久旱不雨之事而忧心忡忡,急忙召集手下访问朝政得失。众臣子对此只好推作天数如此,与人事无关。把天象往人事上扯,明显是件得罪最高领导的事。在朝中作官大家都晓得‘花花轿子众人抬’的道理,以顺风承旨、不开罪同僚、明哲保身为计之善者。
      
        寇准因为少年新进的原因,年轻气盛,又得官家圣眷,没有受官场这种习气所薰染。这时候,挺身而出道‘大旱之征,是刑不能平的原因。’见有人在朝堂之上指责自己政事有失,赵光义顿时大怒。拂袖而去!这次寇准没有上去牵扯。众人见状无不是心下惴惴不安,不知寇准所指何事!?正在众人胡乱猜测时候,赵光义命左右来传寇准入见。
        依赵光义的意思,定是想要知道寇准心中的刑狱不平之事是实指何人,却又担心朝堂之上径直说出来,从此寇准在朝中树敌。寇准却并不领情,提出要和事件当事人当面对质。做事光明磊落,有许多时候,也是要看对方是否同样具有此高尚情操的。于是,寇准当着参知政事王沔的面,说出了一些刑法不公之事——同样是贪赃枉法,一个贪的少却因此而丢了性命,而贪的多的人却因为是王沔胞弟的原因,只是杖责,不久居然官复原职。
      
        据此可知,官官相互,古已有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是个诱人的口号而已!
        赵光义听了,立即追问王沔实情是否如寇准所言。王沔不敢否认,只有叩首请罪。赵光义经此事之后,更加依赖看重寇准,任为枢密副使一职。
        事隔半年,王沔因此事而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寇准却因为翰林学士宋白是王沔姻亲的关系,也希望把宋白逐出朝中,(王沔娶宋白之妹,二人同朝为官,本就避嫌)彻底清除王沔在朝中的势力。宋白在太祖朝时,就曾知贡举之事,史载有‘多受金银,取舍不公’之语(慕雨注:语出司马光《涑水记闻》)。寇准检举宋白家用金器,疑为赴考的举子所赂。史载‘其实奉诏撰钱惟濬碑,得涂金器耳’,(慕雨注,语出《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这本是他所得的润笔费而已,但是宋白从前就有过收受贿赂之事,赵光义如何会不知晓。寇准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是有意诬陷。宋白因此而贬为保大行军司马。
      
        枢密使王著在任上已经有十年,这时候蕃戎寇边、各地民变、黄河溃堤,把王著忙的焦头烂额,而他才具不足,力不从心。而与寇准同任枢密副使的温仲舒都是年轻新进,对这个尸位素餐的主官不是很尊重。赵光义对他也很是不满,把他罢职,贬为崇信节度使。任命寇准与温仲舒为同知枢密院事,另委藩邸旧臣张逊出任知枢密院事。
        寇准年轻,对这个空降的新上司心下不以为然,而张逊做为赵光义的藩邸旧臣,也对这些新进官员瞧不在眼中。这样一来,二人又渐生龃龉。数次当着赵光义的面争的面红耳赤,谁也不肯退让。这也是赵光义希望看到的结局,只有让朝臣都有矛盾,有了官家居中调和,才有利于皇权的巩固。此为帝王心术,读者朋友不可不知。
        便如乾隆皇帝既离不开和珅,所以有意安排刘勋在朝中为官,替他盯着点和珅。也是防止一方势力坐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是任何一个统治者不情愿看到的情形。
        一件突发事件,成了张逊攻击寇准的把柄。哪知道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最终二人都遭贬,黯然离京。
        一天,下了朝的寇准与温仲舒二人并辔而行。忽然通衢之间闪出一人,拦在二人马前,纳头就拜,一边连连叩首,一边口称‘万岁’。在‘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封建时代,被人称为万岁不是这人有意害你,就是你对帝位心存觊觎之心。最是犯忌讳的事情,轻则丢官,重则身家性命不保。这种事情认真处理起来,那就是泼天的大罪,家破人亡也有可能;如果没有人追究,至多只是个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
      
      


上一页     下一页  

共有142条记录; 当前137页/共142页   

[首页]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尾页]


第137节_宋朝有个假皇帝——绝代风华——往事知多少之赵光义篇在线阅读_独孤慕雨
站内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xg-38 t:218-91517]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856号      手机版
创建缓存:75a3f 大小:7K
缓存保留时间:14400分钟